大学校园是造就人才、传承文化、创新知识的重要平台。校园建设规划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是体现办学理念、展示学校风貌的窗口。根据商丘师范学院2006-2020年发展战略规划,本着尽快建设好新校区,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老校区的思路,对新、老校区的办学功能进行科学定位,通过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有效整合资源,保证教学、科研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按照近期需求和长远目标相结合的原则,制定本规划。
一、校园建设现状
目前,学校占地1780亩,建筑面积47万余平方米。分平原路校区(新校区)和文化路校区(老校区)两部分。
1.平原路校区:为学校主校区,占地1280亩,建筑面积19万余平方米,现以文科组团为主。
2.文化路校区:占地500亩,建筑面积28万余平方米,现以理科组团和继续教育为主。
3.校园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的制约,特别是文化路校区属三校合并,原布局自成体系;由于近年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安排校园建设项目时,急需的先建,以满足现阶段办学需要,因此各类建筑的发展不够平衡,布局不尽合理;分期征地,多次规划设计,发展空间受限;部分基础设施老化,功能不完善,需要进行规划、改造和完善;绿化、美化和人文景观在档次上有待提高。
二、总体要求和建设目标
4.总体要求
校园建设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校发展战略规划为依据,在对学校现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真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规划设计理念;坚持新校区建设和老校区改造同步进行;既要尊重校园现状,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力求功能、布局的科学合理,新、老校区和谐统一;绿化、美化品位要高,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5.建设目标
根据学校2006-2020年发展战略规划,以及国家教育部有关高等学校办学指标的要求,提出以下建设目标:
(1)2006年完成文化路校区改造和调整,使文化路校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功能更为完善和科学合理。
(2)到2010年,将平原路校区相邻的商丘市生产资料公司和梁园区体育场用地征归我校,届时学校占地将达到2050亩,同时新增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左右,使学校建筑面积达到60万平方米,满足全日制在校生2万人的办学规模。
(3)到2015年,新征土地950亩,新增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左右,使学校占地面积达到3000亩,建筑面积达到70万平方米,满足全日制在校生2.5万人的办学规模。
(4)到2020年,新增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左右,全校建筑面积达到90万平方米,满足全日制在校生3万人的办学规模。将我院建设成为文化品位较高、功能较为完善的现代化高等学校。
三、校园建设的主要任务
学校以平原路校区为主体,作为校园建设的重点,突出文科特点,适度安排其他门类;文化路校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改造调整,以理科和继续教育为主,新、老校区综合利用,发挥各自优势,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6.平原路校区建设规划
平原路校区建设规划要按照建设目标,整体规划,分期建设。规划要按照“科学化、信息化、人文化、环保化、园林化”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注重整体环境的和谐。突出以教学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 ,达到现实与未来的和谐统一,整体与局部的和谐统一,功能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效率与效益的和谐统一。坚持高起点、高品位、高标准、高质量,规划设计要有科学的前瞻性,充分考虑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平原路校区建设规划中要重点突出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和谐统一原则
总体规划设计要体现整体环境的和谐统一。对建设空间、风格、道路、环境、设施的布局,都要以人的行为规律与审美标准为基点,与已有建筑风格、色彩、布局有机结合,统一规划,科学构思,体现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
(2)人文艺术性原则
新区建设规划要充分体现人文艺术性。建筑组团应厚重大器,整体形象层次分明。单体建筑流畅细致,特色鲜明,突出学校的学术传统、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做到人文情怀、艺术风格和育人功能的有机结合。道路、景观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合理组织和规划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的流线,做到人车分离。设置具有文化气息的路名标牌、指引标牌和交通指示牌,以增强校园交通的可识别性。景观建设力求简朴、大方、节能,与主体建筑动静结合、协调一致。
(3)生态环保型原则
依据地形地貌,注意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现有水系的有效利用,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绿化率达到40%以上,实行点、线、面的立体绿化和美化,努力创造恬静、高雅、健康的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4)网络数字化原则
总体规划设计应满足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要求,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利用信息的流通,密切各学科之间、人与人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了解科技新动向,从而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办公自动化的功能,体现高校信息传播和知识创新的特点,形成资源共享、快捷方便的数字化校园。
(5)可持续发展原则
新校区建设、环境规划、配套设施及布局,要具有超前意识,做到宏观可控,微观可调,功能先进,扩展方便,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7.文化路校区改造、整合
文化路校区经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其功能布局已基本形成。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建筑占地面积较大,而容量较小,同时建设年代不同,各种基础设施不够配套且老化,平房占有一定比例,需有计划的改造整合。
根据指标要求,结合现有条件,通过资源整合,将其改造成为可容纳6000名学生规模的校区。由于现阶段理科实验楼均集中在该校区,目前可按照理科组团功能进行改造整合。
(1)以理科组团为主,通过对教学用房的调整和集中,扩大实验用房,并进行改造充实,完善各项实验功能,以满足理科的教学和科研需要。
(2)按照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各类成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集中组团,完善办学条件,服务地方发展需求。
(3)在稳定现有建筑规模的情况下,加大对校园基础设施改造建设的力度,本着破坏小、花钱少、效果好的原则,拆除不合理建筑,对道路、各类管网、供电线路进行高标准、高起点的彻底改造,充实现代化设施。对一些年代较久、外观较差的建筑进行装修美化。加大绿化、美化力度,使新、老校区和谐统一,同步发展。
(4)充分发挥老校区的地理优势,完善周边的商业开发和经营,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增加后劲。
8.校园的绿化和美化
校园建设规划要以绿色校园为理念,充分体现人文景观和环保节能要求,以建设现代化、生态化、高品位的大学校园为目标,建立以绿为主的校园绿化体系,以高雅精美的人文小品为点缀,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要精心设计,建设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多样化绿化美化景观,创造优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营造独具校园文化特色的优美环境。
(1)建立学校绿化指导委员会,对绿化和美化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和规划。
(2)在新、老校区现有绿化美化的基础上,增加高大乔木,以分隔不同建筑组团。建立以“绿”为主,疏密结合,乔木、灌木、草坪合理搭配、错落有致的立体绿化体系。逐步做到校内黄土不见天,四季常青,时移景易,校容常新,形成丰富多彩的季节景观。
(3)修建一批能够反映学校办学特色和理念,具有特殊意义和丰富文化内涵、造型别致精美的人文小品、景亭游廊和休闲广场。并对路灯、报栏、各种指示标牌等进行统一规划,力求新颖别致,富有文化韵味。
(4)利用新征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以生态化的理念构建天然景色,为师生提供交流、阅读、休闲的良好互动环境。使新、老校区的绿化和美化既和谐又各具特色,形成风格各异,舒畅宜人的优美校园。
四、实施措施
9.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学校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校园规划和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以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为契机,利用各种形式,号召全校师生员工养成良好的文明素养。让全体师生员工认识到,校园规划和建设是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重要窗口和平台,是环境育人的重要载体,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基础。
10.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进行规划设计。以高度负责的责任心,确保各项建设的工程质量,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思想。提倡艰苦奋斗、乐于奉献、顾全大局的工作作风,保证各项建设按规范有序进行。
11.加大经费投入,拓宽筹资渠道
充分利用高等教育基础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通过挖掘潜力、精打细算,加快校园建设。
12.加强工程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全面推行工程招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度,加强预决算管理、合同管理、材料管理,确保各项工程建设的制度化、法制化。
13.加强管理,完善制度
继续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健全校园物业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竞争机制,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物业管理队伍,形成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科学管理体系。